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精彩点评

外研社 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 2022-06-09

翘楚集结,云端论剑。8月18—19日,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于线上成功举办。104组参赛教师团队同台竞技,线上角逐,共研“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多位外语界专家把脉课堂,精准点评,发表寓德于教智慧见解,启迪教学设计优化思路。

为促进大赛成果共享,教学智慧传递,助力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大赛组委会特别整理了全国半决赛评委会主席及提问评委的精彩点评,以期帮助广大外语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成效。

本期与您分享大学英语组第6、8场次评委会主席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和提问评委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的真知灼见和智慧点拨。



评委会主席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精彩点评

作为本次“教学之星”大赛的评委,感受颇多,接下来我主要从参赛团队的突出表现、有待改进的问题以及对参赛教师的建议等三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


整体来看,参赛教师团队表现精彩纷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的严密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还是在教学技术应用的熟练性以及语言育人与教学环节的融合度等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具体来讲,有以下四方面可供广大教师借鉴:

一、参赛教师团队对新的教学形态有良好的驾驭能力。从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到翻转课堂以及虚拟仿真教学等,参赛教师团队都能够很有技巧地、智慧地使用这些新教学形态。广大外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广泛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形态。

二、参赛教师团队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多元,例如不少团队使用POA、CLT、TERRIFIC等教学方法,教师对于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教学程序的把握都比较到位。

三、参赛教师团队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并且基于教学需求,将不同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参赛团队将research-based、practice-based和value-based融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

四、大多数参赛教师团队都能较好掌握语言与育人融合的教学理念,将育人有机融入语言教学,尤其是有些团队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育人思想隐性地融入课堂的话题讨论,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育人目的。

 

此外,参赛教师团队也还有一些有待优化之处:

一、教师应注意厘清概念的定义与内涵。部分教师对于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偏差,对于概念边界的定义与理解比较模糊,比如思辨性教学的概念、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等。

二、教师需处理好整体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关系。比赛中很多团队都使用了同一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点不是不可以,但一门课程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可以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应该围绕金课对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避免程式化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学习、应用科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内化和创新,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智慧和个性。

三、教学流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活动的设计应为教学目标服务,避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或与教学目标脱节。另外,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之间的关系,例如育人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地以隐性教学的方式实现。

四、教师应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提高与其相关的教学意识,这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极为重要。

五、今年大赛的主题关注语言与育人的融合,任何一门课程,包括语言教学,都承担着育人的功能,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应该有育人的概念作为前提。教师应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认真思考如何从单一的语言教学转变为全人教育,实现语言与育人的同向同行目标。

六、教师应正确处理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在任何一种教学形态中,技术都仍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应该避免过于依赖技术甚至唯技术,毕竟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

 

最后,还有几点建议,想与各位老师探讨。

一、教师应更多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做到百分之百达成度很难,但一定要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点。

二、教师应更多关注线上教学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师生互动的效果。线上教学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三、教师应更多关注外语课程的价值挖掘与价值引领,这一点十分重要。例如挖掘课程中的思想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价值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引领与推动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四、教师应更多关注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时,应该充分关注和检验互动的成效,切忌流于形式。


提问评委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精彩点评

作为本次“教学之星”大赛的提问评委,想从五个维度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提问评委的提问角度及目的,以及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些感想,与广大教师交流探讨。


首先,提问中最常涉及的问题是课程目标与活动目的。问教学目标的目的是希望教师思考说课环节的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展示环节教学目标应如何有机结合;问活动目标的目的是希望教师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如何有效促成教学展示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希望教师明确所有目标都应可达成、可检测。

第二,提问教学过程。提问教学过程时通常会问到教学中的具体步骤的有效性,这样问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对于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流程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解释。例如,采用“产出导向法”指导教学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输入促成”环节的目标性、渐进性、准确性;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时,教学活动的相依性、真实性以及活动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提问能力。提问能力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在关注外语课程育人功能的同时,不要忽视或边缘化语言教学。在单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思考具体要让学生达成的语言目标是什么以及目标是否可以检测。有的教师设计的目标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但并未提及要具体培养哪些方面的语言能力,这是不可行的。另外,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除了具体、可操作,还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从低阶到高阶的顺序排列设计,每个单元的目标应相互关联,通过一门课程系统、有机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四,提问理论。针对理论提问更多地是希望教师能基于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对教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地应用,避免人云亦云。另外,希望教师能够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要脱节。例如,教师说课环节采用“产出导向法”,但在教学展示中,却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前、后”等环节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避免这种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的问题。

第五,问角色。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师生角色各有不同。问角色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多加思考: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承担何种角色;“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师生角色有何不同等。师生的角色应该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保持一致。

 

以上为提问的五个维度,接下来我想针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谈一下我的感想。课程思政教学应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不应为了思政而思政。例如,有些教师将思政融入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程最后几分钟,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或者古代名言警句,思政痕迹明显,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思政教学的翻译,有翻译为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education,也有whole person educaiton、moral education等方式,不同的翻译在对外传播中可能会让人产生何种不同联想,对中国的形象有何种影响?以此为例,我认为作为大学外语教师,应该思考在对外传播中我们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对传播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应作出的贡献。


最后,作为教师,希望我们不忘初心,一起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真知灼见,智慧点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更多评委精彩点评,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精彩点评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白晓煌副教授精彩点评

🔹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张虹副教授精彩点评

🔹 秉承时代之需,勇担育人使命 ——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圆满落幕

🔹 回应时代叩问,彰显格局担当 ——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拉开帷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